近视眼
近视是怎么划分的 高度近视多少度
近视可根据屈光度数、近视进展速度、是否发生病理性改变等多种方式进行划分,近视的划分通常根据度数高低来界定
房局和
近视可根据屈光度数、近视进展速度、是否发生病理性改变等多种方式进行划分,近视的划分通常根据度数高低来界定,不同标准可能略有差异,但大体分类如下。
一、近视的度数划分标准
目前临床常用的划分方式,是根据近视度数(屈光度)将近视分为三类:
1、轻度近视
度数范围: ≤300 度(-3.00D)。
特点:远处视物轻度模糊,近距离用眼(如看书、看手机)通常不受影响,部分人在光线充足时可不戴眼镜,或仅在看远时佩戴。
2、中度近视
度数范围:300 度~600 度(-3.00D~-6.00D)。
特点:远近视力均受影响,不戴眼镜时视物模糊较明显,日常活动(如走路、看黑板)需依赖眼镜矫正,眼轴可能开始变长,但眼底病变风险相对较低。
3、高度近视
度数范围: >600 度(-6.00D)。
特点:视力明显下降,不戴眼镜时视物高度模糊,眼轴显著延长(通常>26mm),可能伴随眼底结构改变(如视网膜变薄、豹纹状眼底),视网膜裂孔、黄斑变性等并发症风险升高。
二、高度近视的进一步说明
1、度数界定的特殊性
部分标准会将高度近视细分为:
高度近视:600 度~900 度(-6.00D~-9.00D);
超高度近视:>900 度(-9.00D)。
但无论细分与否,600 度以上均属于需要重点关注的高度近视范畴。
2、高度近视的潜在风险
眼底病变:眼轴过度拉长可能导致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增加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概率。
遗传倾向: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具有较强的遗传相关性,父母一方或双方为高度近视时,子女患病风险较高。
3、矫正与防控建议
矫正方式:可选择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如 OK 镜、RGP)或近视手术(如激光近视手术、ICL 晶体植入术),但手术需满足角膜厚度、眼底健康等条件。
日常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如蹦极、跳水)和重体力劳动,减少眼球震动导致的视网膜损伤风险;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每年 1~2 次),监测眼部健康。
三、其他近视分类方式
除度数外,近视还可按成因、发病时间等分类:
按成因:
轴性近视:最常见,因眼轴变长导致(如高度近视多为此类);
屈光性近视:因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屈光力过强导致(如部分低度近视)。
按发病时间:
先天性近视:出生后即存在,可能与遗传相关;
后天性近视:多因用眼习惯、环境因素等后天形成,常见于青少年。
四、总结:科学防控,定期检查
度数划分核心:高度近视指 600 度以上,需警惕眼底并发症;
关键建议:
低度和中度近视需注意用眼习惯,避免度数加深;
高度近视者务必重视眼底健康,定期检查,减少剧烈活动;
儿童青少年需通过户外活动、合理用眼、医学验光等方式防控近视进展。
免责声明:文章和图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