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
“假性近视”是近视吗?一篇文章带你了解
假性近视是双眼视功能异常,表现为视力模糊,并非真正近视。近视与遗传、年龄、过度用眼、不良姿势、照明、户外活动少及甜食摄入多相关。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甜食过多可能诱发或加重近视。
玫瑰花朵上的露珠
说起近视,我国大概没有什么比”假性近视“这一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了。我总能从带孩子来就诊的家长口中听到类似的问题:”假性近视“能治好吗?”假性近视“会变成”真性近视“吗?”真性近视“是真的治不好吗?
假性近视,又称为调节性近视,顾名思义,假性近视实质上不是近视,可能是正视,也可能是轻度远视。但临床上,表现如近视那样。实质上是一种调节功能痉挛的一种功能状态。眼睛看近的时候,必须要调节,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愈近,需要的调节也愈大。

生活中大家所说的“假性近视”其实是一种双眼视功能异常。
在人的眼睛里,晶状体和睫状肌如同一组弹簧,它们负责眼睛看远看近时的“调焦”工作,如果弹簧一直绷紧,久而久之弹簧的弹性就会被破坏,眼睛就会出问题。
当眼睛观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调节归零”,我们就能看清。但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持续使用调节,可能导致睫状肌过度收缩,引起睫状肌痉挛;这时,我们抬头望远,睫状肌不能及时放松,就会出现视力模糊,这种情况就是我们俗称的“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并不是屈光学上讲的近视,目前对它的命名是存在争议的,叫做“调节性近视”可能更为妥当。对于这种“调节性近视”,可以使用散瞳验光的方法调节麻痹来判断是否存在。
所以物体或书本如果离眼太近,不到33厘米(一市尺),有的甚至不到15厘米,眼睛就要高度调节,睫状肌就要高度收缩。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睫状肌长期处于收缩痉挛状态,最后失去了调节性,远方视力下降,表现上酷似近视眼,但睫状肌麻痹剂可使之缓解,医学上称之为“假性近视”(调节痉挛性近视)。
哪些因素会导致近视?
目前,关于近视的发生和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
1、遗传因素
青少年近视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父母中一方或双方近视者其子女发生近视的易感性和特异性都比其他人群高。
2、年龄
大量调查显示,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青少年期是近视眼患病率最高的阶段,可能与青少年期是一个眼球快速发育的时期,且处于学龄阶段,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有关。
3、过度用眼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用眼时间过长会明显增加近视的患病率。原因是距离过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睫状肌持续紧张,眼睛疲劳,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曲率增加,眼轴会逐渐拉长。而且现在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也会给视力造成一定影响。
4、看书姿势不规范
在行车或走路时看书、玩手机、躺着或趴着看书都会给眼睛造成负担,造成儿童近视。
5、照明强度不适
儿童看书习字光线过强或者过弱都可能伤害眼睛,导致近视。
6、缺少户外活动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发现户外活动与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原因可能是户外活动减少了近距离用眼。
7、甜食摄入过多
过多的糖分进入人体后,血糖含量过高会引起眼内房水、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如果房水的渗透压低于晶体的渗透压时,房水就会进入晶体内,改变晶体形状,有可能会诱发近视或加重近视。另外,过量的糖分还有可能降低眼内组织弹性,增加晶体内压力,使眼轴伸长,造成近视的发生或加重近视的发展。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