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视角来看,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表明中医可以彻底治愈近视(尤其是轴性近视),但中医在改善近视相关症状、延缓近视进展方面可能具有一定辅助作用,具体需客观看待:
一、中医对近视的认知与干预思路
中医将近视归为 “能近怯远症” 范畴,认为其发病多与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脾胃虚弱” 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核心病机是眼部濡养不足、神光不能远及。临床常用的干预方式包括:
针灸 / 推拿按摩
原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睛明、攒竹、四白、风池、太冲等),调节眼部经络气血运行,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和睫状肌紧张状态。
作用:临床观察显示,部分青少年近视患者通过规范针灸或穴位按摩,可缓解眼疲劳、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对调节痉挛型的 “假性近视”(睫状肌过度紧张导致的暂时性视力下降)可能有一定恢复作用,但对眼轴已经变长的 “真性近视” 无法逆转。
中药调理
思路:根据辨证结果(如肝肾不足者用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气血亏虚者用八珍汤等),通过中药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眼部提供濡养。
作用:主要用于改善近视伴随的全身症状(如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等),对视力本身的直接改善作用缺乏大规模、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无法作为近视的主要治疗手段。
其他辅助方法
如耳穴压豆、艾灸、气功(如眼保健操的中医改良版)等,本质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机体状态,作用与针灸、按摩类似,以缓解视疲劳、辅助改善视功能为主,不具备治愈真性近视的效果。
二、现代医学对近视的核心观点
现代医学明确,真性近视的本质是眼轴长度异常增长(眼球前后径变长,导致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这种解剖结构的改变目前无法通过任何手段(包括中医、西医)逆转。
近视的核心干预目标是 “控制眼轴增长、延缓近视进展”,主流方法包括:佩戴角膜塑形镜(OK 镜)、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天≥2 小时)、保持良好用眼习惯等。
中医的干预手段可作为上述主流方法的补充,帮助缓解视疲劳、改善眼部不适,但不能替代正规的近视防控措施。
三、关键提醒
区分 “假性近视” 与 “真性近视”:首次发现视力下降时,需先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散瞳验光检查,明确是假性近视(可逆)还是真性近视(不可逆)。若为假性近视,通过中医按摩、放松训练等可能恢复;若为真性近视,需及时配镜或采取其他防控措施,避免延误病情。
避免夸大宣传:目前不存在任何能 “根治真性近视” 的中医方法,切勿轻信 “中药贴、针灸治愈近视” 等夸大宣传,以免浪费时间和金钱,甚至延误近视防控。
综合防控是关键:近视管理需结合 “中医辅助调理 + 西医科学防控 + 良好用眼习惯”,尤其青少年时期,控制眼轴增长速度才是预防高度近视(近视度数≥600 度)及其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等)的核心。
综上,中医可作为近视的辅助干预手段,用于改善症状、延缓进展,但不能治愈真性近视。近视防控需遵循科学原则,在正规医疗机构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
免责声明:文章和图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