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
为什么眼科医生自己不做近视眼手术
不是所有的眼科医生自己都做近视手术,正如不是所有的整形医生自己都做整形手术。说到底这是个人的选择问题。
皮肤好
不是所有的眼科医生自己都做近视手术,正如不是所有的整形医生自己都做整形手术。说到底这是个人的选择问题。事实上,做近视手术的眼科医生也很多,并且很多“大牌医生”也做了近视手术。
一、“医生不做手术” 的常见误解来源
职业形象与观察偏差
眼科医生日常工作中需佩戴放大镜、手术显微镜等设备,戴眼镜可能更方便调整设备焦距,导致外界误以为其 “不做手术”。
部分医生为避免术后短期不适(如干眼、眩光)影响高频手术操作,会选择暂缓手术,而非 “拒绝手术”。
信息传播的片面性
少数医生因个人原因不做手术的案例被过度放大,而大量接受手术的医生(如屈光科医生自身)未被公众关注。例如,美国眼科学会(AAO)调查显示,约 30% 的眼科医生接受过激光近视手术。
二、医生选择不做手术的核心原因
医学层面的谨慎评估
眼部条件不符合手术标准
近视手术有严格的适应症,如:
角膜厚度不足(需保留中央角膜厚度≥410μm);
圆锥角膜、干眼症、青光眼等禁忌症;
近视度数不稳定(每年增长超过 50 度)。
举例:若医生角膜较薄(如厚度 480μm,切削后可能接近安全阈值),从医学安全角度会选择不手术。
对术后风险的充分认知
尽管手术安全性高(如全飞秒 SMILE 手术并发症率 < 0.1%),但仍存在潜在风险:
干眼症(术后角膜神经受损,约 10% 患者需短期用药);
夜间眩光(瞳孔直径超过切削区时可能出现);
视力回退(高度近视患者术后 5 年回退率约 5%-10%)。
医生作为专业人士,对风险的评估更严格,可能因 “追求零风险” 而选择保守方案。
职业需求与生活习惯
工作环境对视力的特殊要求
眼科医生进行显微手术(如白内障、玻璃体手术)时,需长时间通过显微镜观察,戴眼镜可灵活调整屈光度(如 + 10.00D 手术目镜),而术后固定度数可能影响操作精度。
类比:如摄影师为调整镜头焦距常戴眼镜,而非手术矫正视力。
对眼镜的功能性依赖
部分医生同时存在近视和散光,或需要近距离阅读(如看眼底图),戴多焦点眼镜更便于切换远 / 近视力,而手术只能矫正单一距离的视力。
个人偏好与年龄因素
对 “自然状态” 的偏好
部分医生认为戴眼镜是个人风格的一部分,或担心术后眼部形态改变(如干眼症导致眼神变钝),选择保留原有状态。
年龄与近视发展的变化
40 岁以上医生可能出现老花眼,此时近视手术需同时考虑老花矫正(如选择三焦晶体植入),而直接戴眼镜可能更经济便捷。
三、医生群体中接受手术的普遍情况
屈光科医生的 “亲身验证”
许多近视矫正专科医生会主动接受手术,以体验手术流程和术后效果,更好地指导患者。例如,国内知名屈光手术医生周行涛教授即公开表示自己接受过激光近视手术。
年轻医生的高接受度
年轻眼科医生(如住院医师)因职业发展需求(如参军、航空医学等)或美观考虑,接受手术的比例显著高于资深医生。数据显示,25-35 岁眼科医生的手术率约为 45%。
四、科学看待近视手术的适用性
手术并非 “完美解决方案”
近视手术是 “矫正视力” 的手段,而非 “治愈近视”,术后仍需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高度近视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
个性化评估的重要性
医生不做手术的核心原因是 “个体条件不适合” 或 “需求不匹配”,而非 “手术不安全”。普通人是否适合手术,需通过 20 项以上的眼部检查(如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计数)综合判断。
总结
“眼科医生不做近视手术”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其本质是:医生作为专业群体,对手术的适应症和风险评估更严格,会根据自身眼部条件、职业需求和个人偏好做出理性选择,而非否定手术本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普通人而言,若有手术需求,应通过正规医院的详细检查,由专业医生制定方案,而非被个别案例误导。
免责声明:文章和图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