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
现在的屈光手术技术,能覆盖所有的近视摘镜需求了吗
屈光手术技术多样,但非十全十美。角膜屈光、ICL植入、透明性晶状体置换及角膜塑形术各有适应症及潜在影响,少数高度近视、眼部疾病患者需求难满足。
落霞映清霜
屈光性手术是当前眼科界发展最快的前沿领域之一,其种类多,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给有近视摘镜需求的朋友带来了很多的选择。面对丰富的手术选项,我们不禁要问:当前的屈光手术技术是否已经足够成熟,能够全面覆盖并满足所有寻求摘镜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呢?
当前临床上有哪些近视矫正手段?

角膜屈光手术
通过切削一定厚度的角膜组织,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从而改变角膜屈光力,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一般来说,角膜屈光手术建议在联合光度800度以下的近视患者进行,同时,角膜需要有足够的厚度,角膜形态正常,同时需要排除一些角膜营养不良、影响视力的眼底疾病、全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
ICL晶体植入术
不用切削角膜,而是通过在睫状沟内植入定制的ICL晶体,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ICL植入术最高可以矫正1800度近视、600度以内的散光。ICL植入术的要求更严格,一般要求前房深度>2.8mm,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在2000个以上,同时要求无其他眼部疾病或影响手术恢复的全身器质性病变。
透明性晶状体置换术
也称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是指使用人工晶状体代替透明晶状体,以达到改善屈光状态及改变眼前节解剖结构等目的。透明性晶状体置换术主要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度近视眼和老视等疾病的治疗,一般不作为近视手术的常规治疗项目。
角膜塑形术
一种无创的近视矫正方法,通过夜间配戴一种特殊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OK镜)改变角膜形态,达到白天裸眼视力提高的目的,此外也可延缓青少年儿童的近视进展。该方法需要每天保持配戴足够时长的镜片才能维持效果。角膜塑形术主要用于中低度近视的患者,一般要求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下,具体需要结合角膜曲率和散光情况。
目前的近视矫正手段并非十全十美
对于角膜屈光手术来说,术后由于角膜曲率扁平、光学区限制等因素,可能会带来对比敏感度下降、眩光、夜间视力下降等不适。此外,术后早期还会因为干眼而带来一系列眼部不适。
ICL植入术因为晶体本身光圈的原因,术后在暗室下可能会出现彩虹样眩光,同时也存在夜间视力下降的可能。
透明性晶状体置换术因为摘除了原有的晶状体,会丧失一定的调节力,一般不适用于太年轻的患者,手术指征的把握也会更加严格。
角膜塑形术主要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较少用于成年人近视矫正,因为角膜塑形术夜间视力较差,会影响夜间出行。
所述,无论是从不同术式的适应范围以及对术后视觉质量的潜在影响而言,仍有少数人群的摘镜需求可能仍不能被满足。比如,对于一些度数超过1800度的年轻患者,或者前房较浅、角膜内皮细胞较少、或合并有其他眼病或全身疾病的近视患者,又或是对视觉质量要求过高的近视患者,目前的屈光手术技术仍不能满足这部分患者的需求。
小结
尽管屈光手术技术的进步为大多数人打开了通往清晰视界的大门,但仍存在一小部分群体,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可能暂时被挡在了这扇大门之外。对于能够享受目前摘镜手段的近视患者来说,可谓是一份小小的“幸运”。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