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
孩子视力多少才算正常
孩子视力多少才算正常,应结合裸眼视力、动态屈光、眼屈光要素与眼生理功能综合评估。不同年龄标准不同,6岁以上孩子裸眼远视力应在5.0以上为正常。远视储备是眼屈光发育的重要指标,过快消耗可能导致近视。家长应定期监测孩子的远视储备值,以了解眼屈光发育状况。
我吃下一朵花
孩子视力多少才算正常?很多家长在查看孩子视力档案时,将裸眼视力是否达到 5.0作为孩子视力是否正常的判断标准,认为达到5.0就表示视力正常;孩子视力达到5.0就表示没有近视。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判断孩子视力是否正常,一般来说,至少要结合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裸眼视力
裸眼视力是指未戴矫正眼镜所测得5米外的视力表视力。
裸眼远视力检查是衡量视力健康的基础性指标,目的是了解视力情况,筛选出高危预警人群。
2、动态屈光
动态屈光是指未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消除眼的调节假象所获得的屈光状况。
动态屈光可以快速检测出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数据,进行初步屈光状态分类
对于眼调节力较强的儿童青少年来说,静态屈光(散瞳后)更能真实反映出他们的屈光状况。
3、眼屈光要素与眼生理功能
眼屈光要素与眼生理功能包括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晶体厚度等通过眼屈光要素与眼生理功能的各项数值。
通过眼屈光要素与眼生理功能可以了解孩子现阶段的眼屈光发育状况,是否偏离正常走势(有无发育超前或滞后现象)。
由于眼屈光要素与眼生理功能检查较为复杂,且目前国家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的内容为裸眼远视力和动态屈光两项,因此,今天我就主要谈一谈裸眼远视力和动态屈光。
我们知道,人类的视力发育,并非一生下来便拥有如大人般5.0视力,而是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逐渐发育起来的。所以,孩子视力多少算正常,不同年龄标准不同。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不同年龄对应的裸眼远视力范围和远视储备预计值可以参考以下标准:
一般来说,6岁以上孩子裸眼远视力应在5.0以上为正常;12岁前应处于生理性远视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裸眼远视力和屈光度并不存在绝对的换算关系。有的孩子近视50度,视力也能达到5.0。所以,判断孩子视力是否正常不能简单依靠“裸眼远视力”,需要多项指标的综合考虑、评价。
关注远视储备
很多家长在带孩子去检查视力时,被医生提醒“孩子远视储备不足了,要注意下用眼,不然很快会近视”,那么什么是远视储备?和近视又有什么关系?
之前讲过,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眼屈光发育规律是沿着“远视→正视→近视”的方向变化,呈不可逆走势。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孩子到12岁后才由远视眼发育成正视眼。在这之前的屈光度数,就叫“远视储备”。
# 远视,看近模糊看远清晰,光线进入眼睛后聚焦在视网膜后面;
# 正视,既不近视也不远视的状态,光线进入眼睛后刚好聚焦在视网膜上,看清楚东西清楚;
# 近视,看远模糊看近清晰,光线进入眼睛后聚焦在了视网膜前。
也可以理解为,人一生下来是个远视眼,3岁左右获得了高额度300度的远视储备(每个人额度不同,和遗传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远视储备一点点消耗,每增加1岁远视储备减少+0.25D左右,到12岁后发育成为正视眼。
而近视,是过快地消耗了远视储备。
当孩子的远视储备明显低于上图表格里的均值,家长需引起重视,不然孩子可能很快会发展成近视。
想要不近视,就不能把“远视储备”太早、太快用光了。那远视储备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也不是。
孩子3岁前,远视一般在300度以内,如果大于这个数值,可能就不是正常的生理性远视,可能是屈光不正性远视,需要及时就医。
总而言之,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每半年一次监测孩子的“远视储备值”,了解孩子的眼屈光发育状况是否正常。如果检查结果偏离正常值太多,家长就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用眼情况,进行科学干预延缓近视发生或控制发展速度。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最受欢迎的文章